今日秋分,秋季養生應該這樣做~
秋分是農歷24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,在每年的公歷9月23日前后,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,直射地球赤道,因此晝夜均分,各12小時,是一個特殊的日子。秋分表示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,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,人們在養生中也應遵循陰陽平衡的規律,秋分過后,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、閉藏,所以人們的起居、飲食也要相應調整。治未病中心養生專家提醒您,秋季養生要順應節氣調養五臟。
秋分養生注重四防
1、防秋涼
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冷一夜?!鼻锓珠_始天氣轉涼,秋分早晚溫差大,幅度甚至高于15℃以上,遇天氣驟變、氣溫明顯下降,需及時添衣防寒保暖,避免受涼感冒。此外,夜越深,寒氣越重,一定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,注意呵護腳、背、腰部,防止寒氣入體,埋下健康隱患。
2、防秋燥
秋分時節,降水減少,天氣干燥,身體易因缺水而出現口干咽痛、長痘便秘等“秋燥”癥狀,日常飲食建議少吃蔥姜等辛辣食物,多吃一些清潤、溫潤的食物。如百合、銀耳、淮山、秋梨、蓮藕等。秋季干燥,平時要注意補水,多喝水、淡茶、豆漿、牛奶、飲料等。
3、防秋乏
所謂“春困秋乏夏打盹”在秋天,人較容易出現秋乏的現象,這與夜晚睡眠不足、睡眠質量不好有關。想要緩解秋乏,可以多做伸展運動,有助于加強血液循環、舒展身體、收斂心神,防止勞累疲乏。頭部有多個穴位,經常梳理頭發能促進新陳代謝,有助于保持頭腦清醒。經常叩齒不僅有固齒的作用,也能消除疲勞。
4、防悲秋
“自古逢秋悲寂寥”秋天萬物枯敗,一片昏黃,人易受到感染產生消極情緒,不利于心理健康。想要預防悲秋,首先要加強日照和光照,多接受日光浴可以讓心情也明朗起來。此外,還可以多穿艷麗色彩的衣服,多補充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,都有助于改善消極情緒,增強興奮性。
秋分可藥補,根據中醫“春夏養陽、秋冬養陰”的原則,現在已經進入秋季進補的季節,但秋季進補也不可亂補,這個時候的養生保健應注意三方面的內容:
1、無病就不需要進補。如果無病隨意進補既增加開支,又傷身體。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能引起中毒,維生素D攝入過多可引起血壓升高、抽搐等。長期服用滋膩之品還會引起發胖,使血液中膽固醇增多,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。
2、不要慕名進補。不要盲目認為價格越高的藥物就越能補益身體,其實,過量濫用滋補品反而可能會導致過度興奮、煩躁激動、血壓升高,甚至引起流鼻血等。
3、進補應分清虛實。中醫的治療原則是“虛者補之”不是虛癥的病人不宜用補藥,而虛病又有陰虛、陽虛、氣虛、血虛之分,只有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,否則將適得其反。
起居、運動兩手抓
秋季,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、閉藏,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,因此,秋季要特別重視保養內守之陰精。秋分之后,睡眠時間應逐漸調整至早睡早起的狀態,即晚上9、10點鐘入睡,早上6、7點鐘起床。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,早起則順應陽氣的舒長。
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、活動量不大的項目,還可適當進行一些耐寒鍛煉和有氧運動,比如登山、步行、打太極拳、騎自行車、跳舞等。但應根據戶外氣溫變化,增減衣物。鍛煉時,不宜一下子脫得太多,應等到身體發熱后,才可脫下。鍛煉后,還切忌穿著汗濕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,以防身體著涼。
秋分養生食譜推薦
銀耳粥
【材料】銀耳10克、梗米100克、冰糖適量。
【做法】銀耳泡發洗凈撕小片備用,鍋內加水適量,放入梗米,煮沸后放入銀耳、冰糖,同煮至軟糯即可。
【功效】滋陰潤肺、養胃生津。
西芹南瓜炒百合
【材料】南瓜、百合、西芹、鹽、雞精、植物油。
【做法】西芹洗凈削皮,去掉老筋后切段,南瓜去皮去瓤,切薄片。鍋內燒開水,放入南瓜焯水,水開后撈出,將焯好的南瓜控干水分。鍋內放油,放入西芹翻炒,西芹炒至斷生后加入南瓜一起翻炒。南瓜西芹炒熟時放入百合,加入鹽和雞精調味,翻炒均勻后出鍋。
【功效】西芹具有降血壓、鎮靜、健胃、利尿等功效。百合是秋季潤肺去燥、止咳化痰的佳品。南瓜健脾養胃,不僅是護肝、預防胃炎,治夜盲癥的理想食材,還有中和致癌物質,使皮膚變得細嫩,預防和緩解糖尿病的作用。